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始建于1952年,是全校设立院、系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吴襄、魏文汉、伍律等曾先后在本学院任教。目前,学院不仅有治学严谨、颇有学术造诣的教授,还有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正在为跻身国内一流学院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和预防医学2个新办专业。下设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病理生理学、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微生态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和运动医学基础19个教研室,此外还有机能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和校院共管的中心实验室。 基础医学院现有辽宁省重点学科6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省级高校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省级高校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截止2008年初,共有教职工253人,其中专任教师207人(教授、副教授106人;具有博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11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0人,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1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7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2人。有47人次获得132项校级以上各种荣誉称号。 目前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本科各专业96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 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全国较早地进行了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改革,为以基础医学学科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为特点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自2004年以来,该院共获得教改立项课题2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15项。2004年以来,该院获得了25项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年)、微生物学(04年)、生物化学和卫生学(05年)、组织胚胎学(06年)、生理学(07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主编教材39部,其中规划教材9部。2006年唐建武教授主编的《病理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仲来福教授主编的《卫生学》和张卓然教授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获三等奖;黄敏教授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教材称号;5部主编教材选题列入“卫生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一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其相应的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2004年以来共承担纵向课题113项,其中包括1项专项基金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承担教育部、辽宁省等各类基金49项,市级各类项目10项;总计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金额达1577余万元。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和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选派14名教师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深造,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学院讲学及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国际合作项目17项。近三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70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92篇,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成果1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